|
本报记者 黄珠慧子 文/图
“图书特价卖,15元/斤。”近日,记者被带湖花城小区前一临时书摊的招牌吸引了目标,书摊前摆起了电子秤,拉上了一条横幅“特价图书每斤15元”,这种“另类”的卖书方式,让不少市民颇感好奇,以前只看过废旧书籍论斤卖,没想到新书也能论斤卖?
记者在现场看到,10余米长的书摊上摆满了近千本图书,种类繁多,包括古典文学、中外名著、儿童读物、健康养生书籍等,还有装帧精美的精品书。“算下来在2折的样子,可我担心如果是盗版的,那就根本不值这个价钱了。”市民刘先生挑起了一套四本、封底售价为598元的《山海经》,上秤后显示售价是120元,价格虽划算,但对于图书的质量刘先生表示质疑。书摊老板当即表示,这些绝对是正版书,质量都没问题,价格也便宜,“之前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家书店,但后因店面租金太贵和经营不善等原因倒闭了,现在只好把书拿来论斤卖,过几天还会去其它住宅小区、学校附近等地摆摊售卖。”老板还告诉记者,这些书籍虽然是存货,但是阅读价值一点不减,有很多还是可以买着收藏的。
图书论斤售卖,市民的看法各不相同。“又不是卖米卖菜,怎么能论斤卖,这样卖书不好吧。”从事媒体工作的郑小姐就看不惯论斤卖书的行为,“书中自有颜如玉,书中自有黄金屋。自古以来,书就是文化的一种象征,其蕴含价值是不可估量的。一本好书,往往是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,不顾注重本身的文化价值,却一味地以斤为单位进行贱卖,太令人心寒。”市民黄先生则认为,论斤卖书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,书籍的最大价值在于使用,不必把论斤卖书提到“尊重知识与否”的高度。
俗话说,买的没有卖的精,那么图书“论斤卖”,是否真的合算?记者在现场观察了半个小时,发现图书基本上都是“大块头”,一本书就有一斤左右,仔细算下来,打5折、6折的图书占多数,只有极少图书可以用很低的折扣买到。有着十几年经营书店经验的董先生告诉记者:“打5折,市民可能觉得贵,但称重量,一斤15元都不觉得贵,通常市民会以为一本书没多重。正是市民的这些消费错觉,让书摊老板选择‘论斤卖’。”董先生表示,“论斤卖”绝非是挥泪大甩卖、无利可图之举,而是经过精心谋划、算计过的。董先生提醒市民,在这种流动书摊选购图书时还是要多留个心眼,以免买到盗版书籍。